一、实验室中的危险源及检测
危险源是指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通过对实验室中存在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进行分析,根据引发事故的原因对实验室内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实验室危险源分为如下三类:物理性危险源和行为性危险源在实验室主要通过感官检查来实现,化学性危险源和部分物理性危险源则通过大型精密仪器检测来实现。
1、 物理性危险 设备、设施缺陷、防护缺陷、环境不良。
2、 化学性危险 易燃、易爆、有毒化学药品。
3、 行为性危险 操作失误、管理不善。
二、 危险源的控制
针对不同的危险源及可能引发的安全事故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安全技术措施
首先为防止试验室内危险化学品中毒、污染最理想的方法是不使用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的化学品,但是这很难做到,因而可选用无毒或低毒的化学品替代有毒有害的化学品或改进工艺。例如在用重铬酸盐法检测化学需氧量(COD)时,为消除或减少氯化物的干扰需加硫酸汞进行去除,而硫酸汞是极毒物质。我们经过多次实验,针对水质的具体情况,对氯离子含量不高的水质尽可能地不使用硫酸汞。其次是试验室最为常见的是火灾、爆炸事故,做好这类事故的预防工作,要消除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因素,就要使可燃物质不处于危险状态。在实验过程中应谨慎使用、规范操作易燃易爆物质,要防止可燃物与空气或其它氧化剂作用形成危险状态。
(二)安全管理措施
安全管理在安全生产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安全管理措施就是通过一系列管理手段将人、机、物、环境等涉及安全生产的各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生产,使安全技术措施发挥最大的作用。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要加强试验室岗位责任制,使各项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人,明确各自的分工与责任。建立各种安全规章制度,如《药品管理制度》安排专人进行采购、登记、领用、发放。试验室负责人应对贵重及危险化学品进行妥善管理和安排使用;《仪器设备管理制度》试验室各种仪器设备由专人负责。负责人应熟悉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及特性,做好维护保养工作,使仪器设备处于正常完好状态;《安全用电制度》试验室所有人员必须明确试验室总电源开关及各电器电源的位置,实验操作结束后及时关掉电源。电路或用电设备出现故障时,必须先切断电源后,方可进行检查;《安全防火制度》试验室里有较多的易燃易挥发化学品,还有电炉、烘箱等,使用或操作不当极易引起火灾,应在试验室里配备消防设施等等。
建立和完善试验室各项安全操作规程。如各类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各种检测的操作规程。如易燃、易爆物品必须存放在安全处;进入试验室必须穿着实验服;进行有毒、有害、有刺激性物质或有腐蚀性物质操作时,必须穿戴防护服和防护手套;在实验中应遵守操作规程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步骤进行(如稀释浓硫酸时必须缓慢地将浓硫酸加入到水中,而不是将水加到浓硫酸中);挥发性物质须在通风橱中进行操作。试验室产生的工作废液,应在安全负责人的指导下妥善处理,(尤其是剧毒或强致癌物质)不得随意处理废旧药品,而由专人回收,统一进行处理。
(三)加强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
作为生产活动中最活跃因素的人是安全生产的实践者和执行者。因而做好职工的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是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必须定期对职工(尤其是新职工)进行安全教育、专业培训和考核。让职工了解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应急措施
(一)事故发现及报警
发现事故或紧急状态即将发生时,当事人或发现人应立即警告暴露于危险的第一人群,并立即向学校报警(学校报警电话:8985110),报告发生事故的单位名称、发生的地点、事故的类别、事故的大概情况及人员伤亡情况等;同时,根据事故类别,立即采取组织自救、拨打消防“119”或救护“120”等措施。如果可行,则应控制事故源以防止事故恶化。
(二)应急监测
应急响应后,应急救援组启动应急监测预案,组织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了解现场情况,确定应急监测方法,准备监测器材、试剂和防护用品,同时做好实验室分析的准备。对污染物排放情况、污染物类型和空气、水源、土壤等环境进行监测和分析,编写监测报告,实施跟踪监测,及时报告结果。
(三)应急处置
接到应急事故指令后,各工作组应第一时间内赶赴事故现场,迅速查明危险的类型,确定主要污染物质以及产生的危害程度或可能造成的危害,制定消除或减轻危害的方案,按操作规范进行安全处置。
1、危险废物污染事故
对有明确污染源的应立即关闭阀门,迅速控制污染源,控制事故影响范围;采取覆盖、收容、隔离、洗消、稀释、中和、消毒(医疗废物感染事故时)等措施,及时处置污染物,消除事故危害。
2、发生危险品化学火灾、爆炸事故,应迅速查明燃烧范围、燃烧物品及其周围物品的品名和主要危险特性、火势蔓延的主要途径、燃烧的危险化学品及燃烧产物是否有毒。对有可能发生爆炸、爆裂、喷溅等特别危险需紧急撤退的情况,应统一指挥,及时撤退。根据火灾类型,采用不同的灭火器材进行灭火,并考虑设置围堰、事故应急池等控制设施,防止被污染的消防水向外流溢,引发更大范围的污染。
3、人员救护
(1)危险废物腐蚀事故
不慎将酸、碱或其它腐蚀性药品等危险废物溅在身上,应迅速解脱伤者被污染衣服,立即用大量的水进行冲洗,或用适合于消除这类化学药品的特种溶剂、溶液仔细洗涤烫、烧伤面,如强酸、强碱腐蚀分别用指定浓度的苏打水和硼酸溶液进行中和。对眼部烫、烧伤后,切勿用手揉搓,立即用纯净水洗涤(不得用水直冲眼部)眼睛,并及时送医院诊治。
(2)危险废物中毒事故
如发生气体中毒,应马上打开窗户通风,疏散人群到安全区域,迅速将患者转移至空气新鲜处或吸氧,保持患者安静,松解患者衣领和腰带,以维持呼吸道畅通,严重时采取人工呼吸,并然后送医院救治。
(3)人员受伤事故
立即报120急救,并组织人员实施急救,应急人员将受伤人转移至安全区域,开展外伤包扎、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
(四)应急装备
学校设有24小时报警值班电话,对讲机、传真等通信设备齐全;学校有宣传栏、校园广播及校园网、扩音器等宣传器材;保卫处备有安全防护用具,包括安全防护设备、器材、服装,安全警戒用围栏、警示牌等;消防系统完备,楼道有消防灭火器具、火灾控制装备、消防用水、沙及其储池等,实验楼、学生公寓及活动场所安装消防报警器,校医院具备医疗救护设备和应急药品。